网友:斑竹2018-11-28 15:59:46
支持65
反对0
跟帖216
-
晒晒身边的“痕迹管理”乱象
-
当前,“痕迹管理”现象比较普遍,可以说渗透到了各个领域、各个层面。有的一味在“痕迹”上下“绣花”功夫,追求事事留痕、处处留痕,陷入“痕迹”崇拜;有的为“痕迹管理”大费周折,边干工作边赶资料,甚至为了迎合口味而搞闭门造车。“痕迹管理”变成了“痕迹主义”,到了该破除的时候了。请您谈谈身边有哪些“痕迹管理”乱象?“痕迹主义”造成了哪些危害?又有哪些纠正的措施呢?(如有图片或是较长的故事类文章可发至zyjwgjjw@163.com)
- czy2000 于2018年12月04日 09:22回复:
- “痕迹管理”是上级部门掌握了解基层各级干部日常工作情况的主要手段。其最终目的是更好的管理干部,然而基层为了迎检,实际上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完善资料上,即为了留下工作痕而留痕迹,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。 国家的工作人员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群众,因此考核者在考察和考核时,不妨多从单位移步到群众家中,听取群众意见,这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。
- 明月松间照古今 于2018年12月04日 09:22回复:
- “痕迹管理”有其存在的必要性,即是对工作内容真实记录的需要,也是考察工作的证据佐证,可是,一定要把准适度原则,一旦过度,量变引发“变质”—“痕迹主义”,产生事事留痕、无事造痕的乱象,必然会动摇一个部门、一个单位、一个行业作风建设的根基,乃至一个地区搞劳民伤财的“面子工程”、“政绩工程”。
纠正“痕迹主义”错误, 要从提高政治觉悟、保持政治定力的高度出发,把对开展工作的认识拉回到实事求是的正确轨道上,切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,端正艰苦朴素的作风,保持求真务实、真抓实干的干事劲头,深入一线调研、掌握科学方法,既要“面子”,也要“里子” 。
- 红枫0322 于2018年12月04日 09:22回复:
- 一定的痕迹管理有助于有些工作的认定,但不能过多过滥,要客观的分析工作是否需要,需要取得什么样的结果,通过分析衡量痕迹化管理的作用,明确各项工作中的痕迹化管理的意义,科学的痕迹化管理,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痕迹化管理的效果。对于一些注重结果的工作,不需要痕迹,吧工作做好了比什么都重要
- zcl2018 于2018年12月04日 09:15回复:
- 好干部往往不会记得自己哪天做了哪些事,他心里只记住哪些事还没有干;而群众却清楚地记住了他的辛苦,他的奉献——留在群众心里的痕迹,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痕迹。
- ZJQ狮子 于2018年12月04日 09:12回复:
- 想要纠正“痕迹主义”问题,必须得从思想的根源上解决,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——“功成必不在我,功力必向民心”。既做显绩,更要做潜绩,时刻不忘党的宗旨,将给人民群众谋福利的潜在政绩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和追求。除此之外,还需要“领头雁”发挥模范带头作用,风化于上,习成于下,让“功成必不在我”成为全体党员干部的一致追求。